“1100元,我买到了同事5年内的开房记录”
“您好,请问您是果果爸爸吗?我这里是xx早教班。”
“您好,请问您需要考虑一下xx保险吗?”
“您好,您前两天在我们这边看的房子考虑的怎么样了?”
你肯定接到过类似的电话,然后凭借自己多年的社会经验,轻易就识别出了其中的虚假成分并且挂断了电话。
而在你看不见的地方,你的手机号码、身份证号、面部识别正在一个信息的海洋里被随意检索,任意贩卖着。
1
此前,有记者经过暗访,发现一些QQ群正在明码标价地贩卖着个人信息。
从开房记录到户籍信息,甚至连六个月内的打车、外卖记录都能查个一清二楚。
记者花了88元买了一份同事的户籍信息,没想到确实和他本人的信息完全相符。
以“查”为关键字在QQ里搜索相关群组,出现了很多结果。
业务范围之广,只有你想不到的,没有他们查不到的。
在经历了一次800元查酒店入住信息的诈骗之后,记者又加入了一个名为“社工库”的QQ群。
在这里,群成员只需要输入“查询+QQ号”,就能查到相关用户的微博、手机号、归属地等与之绑定的信息。
随着调查的深入,最终,记者花了1100元查到了同事五年内的123条酒店入住登记信息。
但是这并不是这位同事全部的酒店入住信息,对方告诉记者,他们只负责保真,不能保全。
2
前两天,王思聪突然发微博怒斥大众点评,说自己的账号莫名其妙就被别人改绑了手机号,导致自己无法登陆。
气不过的校长还补了一句:
震惊!国家数据安全法实施后市值万亿的美团点评依旧我行我素!
晚些时候,大众点评的官微在王思聪的微博下面回复,说已经对他的账号进行了保护性冻结,后期信息会在私信中和他同步。
随后,博主@轩宁轩Sir 演示了整个流程:
只要获得手机号和生日,在大众点评上就可以换绑手机号,然后就能看到各种美团订餐订单、买药订单、开房订单、家庭住址等私密信息。
“整个过程行云流水。”
就在更早几天前,有博主曝光了微信在后台反复读取用户相册的事情。
情况离谱到,连用户睡觉的时候它都还在读取相册信息!
①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②不得非法买卖、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③不得进行“大数据杀熟” ④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等设备应设置显著提示标识
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:胡萝卜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