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一个写字楼里,一群人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。
整个办公室只有这两个词语的交替重复,与之相伴的是咔咔的鼠标声。
以上是纪录片《网络审查员》描绘的场景。场景中的这些人,是硅谷科技公司的网络审查员,简单来说,就是鉴黄师。
这是一个笼罩在神秘中的职业,许多阅片无数的“老司机”来说都曾对其心驰神往。
近日,杭州某大厂就公开招聘“鉴黄体验官”,日薪1000元营养费,局长的朋友圈里,不少人听得蠢蠢欲动。
不过,要让各位失望的是,无论你对鉴黄师有多么美妙的遐想,现实都会狠狠朝你泼一桶冷水。
《网络审查员》里记录的鉴黄师生活,并没有大家调侃的那么轻松。
审查员们每天都有严格的KPI,一天要审查两万五千条信息,每条信息最多在8秒内审核完毕。
除了考核数量外,还要看审查的正确率,最多只允许错3次。
一开始,不少审查员们对这份工作充满热情。只要动一动鼠标,就能决定亿万网民精神食粮的去留。为用户创造一片净土,这样的重大的责任,听起来就有一种神圣之感。
一位信奉基督教的审查员说,她相信自己能保护世人,并且为这份工作感到骄傲。“就像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,为什么我不多承担一些,让更多人避免伤害呢?”
为了精进“技术”,审查员们不得不恶补相关知识,包括但不限于各类影片、黑话术语、×暗示符号……
然而,现实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美好。时间越久,正义感渐渐消退,取而代之的是难以忍受的煎熬。
长时间机械性的审核和判断,让审查员们变成了一台不停运转的机器。
好比厨子回家不做菜,小电影看多了,许多审查员们都表示,对那事出现了明确的厌恶、反感。
然而这些在他们所要面对的内容中,涉黄内容已经是最最温和的了。
恋童癖、血腥暴力、恐怖主义……普通人接触不到的人性黑暗都赤裸裸地呈现在审查员的眼前。
一位女审查员看到六岁女孩被猥亵时,抑制不住的恶心和愤怒,当下便萌生退意。
还有一位审核员看过数百个杀人的图片和视频,看多了之后,仅凭伤口就能判断凶手用的什么工具。
审查员们说,最可怕的地方在于,这项工作会让你觉得人类的罪恶都是正常的。轻则麻木,重则对社会失去信心。
每天审查的几万条内容,虽然大多数都不记得,但是总有一些印象深刻的画面挥之不去。也许就是不经意浏览的某个内容,就能永远成为心结。
观看直播的观众有数千人,一条生命的消逝,成就了一场阴暗角落里的狂欢。
作为观众的一员,审查员目睹了一切却无能为力,只能像无事发生一样,一个人默默消化这一切。
尽量不让负面内容影响自己,是审查员们必做的功课。但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,有些人的心理防线终究会被击溃。
一位负责审核自残视频的审查员曾三次向上级请求转岗,但始终未能如愿,看过了心理医生后,精神状况也没能好转,最终,用自杀这样决绝的方式无声地抗争。
2017年,微软两名内容审核员观看了太多变态色情和血腥暴力视频,整晚做噩梦,甚至出现幻听症状。和公司沟通后,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帮助,最终起诉微软,要求精神赔偿。
2019年,Facebook的一位视频审查员对公司提起了诉讼。由于日常要审核大量虐待和行凶的视频,这名员工发现自己的性格和心理状况都急速恶化,越来越暴躁,攻击性越来越强。
这份工作不仅没有“爽”,反而经常会成为噩梦一般的体验。究竟是什么人,才能忍受这样的工作?
为了节省成本,科技公司们纷纷将审查工作外包给第三方公司,工作地点设置在劳动成本低廉的地区,比如东南亚。
因此,即使受到了精神伤害,赔付违约金的现实压力也让审查员们强忍痛苦,拼命做下去。
很多人寄望于未来AI可以将人从这种机械的工作中解脱出来,不过至少在今天,我们还需要审核员的存在。
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,在违禁内容的迅速进化面前,审核总是显得滞后。
为了逃避审核,有人会在很长的视频里面插几秒钟的违规内容,有人会把小黄文生成图片上传,或者在敏感词前加字母、数字等防止被识别到。
在这层出不穷的“加密”面前,AI还没有强大到可以完全替代人,守护互联网,依然要依靠三班倒,每天审几千条内容的“鉴黄师”们。
这个世界上存在两种互联网,一种是我们每天在其中遨游的世界,另一个则隐藏在阴影里,那里有邪恶、恐怖以及人性中的一切黑暗,不似人间。
我们看不到这些,是因为有人将它们挡在门外。偶尔开开鉴黄师的玩笑当然无伤大雅,但是对他们的工作,应当存有一份感激。
再也不敢轻视鉴黄师了
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:胡萝卜周